<track id="xxvv5"><ruby id="xxvv5"></ruby></track>
    <pre id="xxvv5"></pre>

    <cite id="xxvv5"><del id="xxvv5"><thead id="xxvv5"></thead></del></cite><output id="xxvv5"></output>

            <ruby id="xxvv5"></ruby>

                      進入21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號文件于2014年1月19日發布,這份題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指出: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您認為中國農業應該選擇怎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張新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三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不能適應整個經濟的發展和需求,尤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差距之一就是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和地位。世界上的農業強國中,畜牧業一般占整個農業產值的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70%~80%。畜牧業對農業產業化的貢獻和帶動極大,因為相比種植業,畜牧業的產業鏈要長得多,發達的畜牧業能夠更好地帶動農業工業化。


                      目前我國的“三農”還是以糧食為主,“以糧為綱”,三大谷物——水稻、小麥、玉米占農田總量的77.31%,但糧食問題仍然很嚴峻。因為我國人均糧食消費是發達國家的3~4倍,豬飼料更是超過了人口糧食消費量。而且種糧對于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日趨減弱,對“三農”的帶動頗差。雖然近年來由于國家的政策性補貼,種糧的境況有了改善,但終非根本之計。再加上連年種植一年生的糧食作物對農田土壤質量要求較高,由于缺乏有機肥而長期依靠化肥,土壤結構不佳,有機質減少,理化性質惡化,農田生態條件全面退化,病蟲害頻發,盡管有高產雜交種不斷育出,也難以充分發揮其優勢。


                      而作為我國農業重要組成之一的畜牧業,卻較之種植業更加落后,和先進國家的差距更大。我國的草地資源占世界第二位,僅次于澳大利亞。草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2%,是耕地面積的3倍多,但中國的草地畜牧業非常落后,僅占農業產值的30%,且大部分是農區畜牧業,即飼養家禽、家畜等需要糧食喂養的畜牧業,依靠草地放牧的畜牧業產值僅占5%。草地面積大,但對農業產值的貢獻極低,這種結構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認為要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今后20~30年內應該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而且必須使生產方式和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發生根本性轉變。


                      說到畜牧業,人們眼前往往浮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畫面。這種草原牧歌式的畜牧業能否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張新時:我國的草地畜牧業以天然草原放牧為主,這種放牧方式是在大約8000~12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早期人口和牲畜比較少的情況下,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對于當時的生產力有促進作用。但是隨著人口和牲畜數量增多,現在中國已經無法繼續游牧,天然草原放牧成為一種生產力水平很低的生產方式。


                      現在世界上采用游牧方式放牧的主要有三大區域:中國、蒙古、中東和非洲的一些國家。有位美國專家在中東考察游牧時說,過度放牧是游牧民族的固有知識和生產方式。因為雨水多的好年份,游牧民族要多放牧,為荒年作準備;雨水少、收成少的荒年,游牧民族更要多放牧,以減少損失。所以,不論多雨的豐年和少雨的荒年都要放牧,平常年份也一樣會過度放牧。這種倚賴過度放牧來榨取草原生產力的生產方式無異于殺雞取卵,是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惡性循環。


                      就中國來說,上世紀50年代以后,牧區人口膨脹、牲畜劇增,草原超載過牧,80%以上的草場退化。過度放牧已成為我國生態退化最嚴重的問題,我國北方草原已成為和即將成為一個不能自我維持和不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我國傳統的天然草原放牧是“粗放”的、技術是“落后”的、生產力是“低下”的、對生態是“不友好”的、對環境的破壞是“嚴重”的。極低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力,不僅極大地牽制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是造成我國荒漠化與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不僅會影響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甚至將拖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步伐。


                      世界上的畜牧業強國一般采用什么樣的發展方式?


                      張新時:牲畜,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70%~90%,糧食依靠進口。二是澳大利亞、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因為土地遼闊,雖然有天然草地放牧,但人(牲)少地多,不致于使天然草地因為嚴重過牧而退化。三是純商業農業型,以以色列、荷蘭為代表。以色列主要種植經濟作物、水果和蔬菜,荷蘭主要發展種草養畜和鮮花種植,他們的糧食都依靠進口。四是商品糧+草地農業型,代表是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國家大量出口糧食,但仍有40%~60%的農業用地種植牧草,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60%以上。種草養畜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方向,先進農業國家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畜牧業是農業的領軍產業,畜牧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


                      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世界上的先進國家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從粗放的天然草地放牧到人工草地與草地農業支持的現代化畜牧業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草地畜牧業的生產力,形成了先進的產業鏈與發達的畜牧業經濟,同時使天然草地得到充分的恢復,使之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服務功能。


                      即使在大規模出口糧食的美國和加拿大,其耕地也有40%~60%種植牧草,15%種植飼料谷物。以前我去美國考察的時候,發現美國人三條麥田里必然有一條是種牧草的,而且采用輪作的方式。中國人也許覺得奇怪,為什么不都種上糧食?實際上,美國人的做法更符合生態農業的特點。種草是為了養畜,養畜的經濟效益遠高于種糧,大約是種植谷物收益的10倍。采用草田輪作,草可護田、畜可肥田,糧食不減反增。


                      美國自1940年起強調草地農業是美國新農業的蘊蓄和力量,所謂草地農業就是在畜牧業和土地經營中強調禾草和豆科草重要性的農作系統,圍繞著草地進行大田作物和畜產品生產。草地農業的主要特點是依靠草本植物如禾草、豆科草和雜類草,以及農業飼料和農作物秸稈飼喂家畜。美國的草地分為兩大類,即人工草地和放牧場。人工草地主要集中在美國濕潤的東半部,放牧場在美國較干的西半部占優勢。美國傳統的牛肉生產和育肥多數依靠人工草地和農田草地,以天然放牧場作為季節性的補充,較少有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的情況出現。


                      參照先進國家的畜牧業發展模式,您認為中國應如何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


                      張新時:我國草地畜牧業的生產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大體上有70年的差距?,F代化的草地畜牧業是現代化農業的主要驅動力。要發展現代化的草地畜牧業,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必須轉變:


                      首先,逐步停止傳統天然草地放牧的生產方式;其次,大力扶持、發展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和草地農業,支持現代化舍飼的集約畜牧業生產方式;再次,穩妥、有序、優惠地對天然草地實施禁牧,以恢復、重建其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育和作為北方地區強大碳匯的生態服務功能。


                      發展草地農業和人工草地有三個重大意義:一是提供大量優質、健康的蛋白質和高纖維質飼草,發展健康的和較低成本的草基畜牧業;二是在多年生草地覆蓋下的腐殖土是最肥沃的農業土壤,再加上畜牧業提供的有機肥,可以保證作物的持續高產;三是發展人工草地和草地農業、保育天然草地具有顯著的碳匯意義,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碳定額”和發展“碳貿易”,對于我國生態建設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張新時:目前世界先進國家的農業發展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草地農業型,主要以北歐、新西蘭為代表。通過人工草地來飼養牲畜,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70%~90%,糧食依靠進口。二是澳大利亞、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 因為土地遼闊,雖然有天然草地放牧,但人(牲)少地多,不致于使天然草地因為嚴重過牧而退化。三是純商業農業型,以以色列、荷蘭為代表。以色列主要種植經濟作物、水果和蔬菜,荷蘭主要發展種草養畜和鮮花種植,他們的糧食都依靠進口。四是商品糧+ 草地農業型,代表是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國家大量出口糧食,但仍有40%~60%的農業用地種植牧草,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60%以上。種草養畜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方向,先進農業國家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畜牧業是農業的領軍產業,畜牧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


                      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世界上的先進國家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從粗放的天然草地放牧到人工草地與草地農業支持的現代化畜牧業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草地畜牧業的生產力,形成了先進的產業鏈與發達的畜牧業經濟,同時使天然草地得到充分的恢復,使之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服務功能。


                      即使在大規模出口糧食的美國和加拿大, 其耕地也有40%~60%種植牧草,15%種植飼料谷物。以前我去美國考察的時候,發現美國人三條麥田里必然有一條是種牧草的,而且采用輪作的方式。中國人也許覺得奇怪,為什么不都種上糧食?實際上,美國人的做法更符合生態農業的特點。種草是為了養畜,養畜的經濟效益遠高于種糧,大約是種植谷物收益的10倍。采用草田輪作,草可護田、畜可肥田,糧食不減反增。


                      美國自1940年起強調草地農業是美國新農業的蘊蓄和力量,所謂草地農業就是在畜牧業和土地經營中強調禾草和豆科草重要性的農作系統,圍繞著草地進行大田作物和畜產品生產。草地農業的主要特點是依靠草本植物如禾草、豆科草和雜類草,以及農業飼料和農作物秸稈飼喂家畜。美國的草地分為兩大類,即人工草地和放牧場。人工草地主要集中在美國濕潤的東半部,放牧場在美國較干的西半部占優勢。美國傳統的牛肉生產和育肥多數依靠人工草地和農田草地,以天然放牧場作為季節性的補充,較少有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的情況出現。


                      參照先進國家的畜牧業發展模式, 您認為中國應如何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


                      張新時:我國草地畜牧業的生產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大體上有70年的差距。現代化的草地畜牧業是現代化農業的主要驅動力。要發展現代化的草地畜牧業,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必須轉變: 


                      首先,逐步停止傳統天然草地放牧的生產方式;其次,大力扶持、發展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和草地農業,支持現代化舍飼的集約畜牧業生產方式;再次,穩妥、有序、優惠地對天然草地實施禁牧,以恢復、重建其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育和作為北方地區強大碳匯的生態服務功能。


                      發展草地農業和人工草地有三個重大意義:一是提供大量優質、健康的蛋白質和高纖維質飼草,發展健康的和較低成本的草基畜牧業;二是在多年生草地覆蓋下的腐殖土是最肥沃的農業土壤,再加上畜牧業提供的有機肥,可以保證作物的持續高產;三是發展人工草地和草地農業、保育天然草地具有顯著的碳匯意義,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碳定額”和發展“碳貿易”,對于我國生態建設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上一篇文章: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延伸,尚義縣大作“草畜一體化”文章

                      下一篇文章:草都集團受邀參加呼和浩特(北京)企業家懇談會

                      99精品日韩在线视频免费播放,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一高潮,国产精品三级视频,精品自拍91},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国产精品第一
                      <track id="xxvv5"><ruby id="xxvv5"></ruby></track>
                        <pre id="xxvv5"></pre>

                        <cite id="xxvv5"><del id="xxvv5"><thead id="xxvv5"></thead></del></cite><output id="xxvv5"></output>

                                <ruby id="xxvv5"></ruby>